• 2022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于2021 ESC指南对儿童急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述评

      2022(5):625-632+638.

      摘要 (137) HTML (0) PDF 1.19 M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儿童心力衰竭(HF)发病率高,是很多心脏或非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也是儿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由于心脏移植和器械治疗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使用受限,因此儿童HF的药物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在儿童开展药物前瞻性临床试验存在重大障碍,使得大多数对儿童HF药物治疗的推荐都是从成人研究中延伸出来。2021年8月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发布了新版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了成人HF治疗中较多的新的药物治疗改变。故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新近发布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新指南,评述儿童HF已经使用或即将可能使用的新药,以期为儿童HF的治疗提供参考。

    • 桔梗皂苷D基于TGF-β/Smad通路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waka细胞迁移及侵袭的作用

      2022, 34(5):633-638.

      摘要 (47) HTML (0) PDF 1.67 M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桔梗皂苷D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waka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第4代对数生长期的人子宫内膜癌Ishiwak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桔梗皂苷D组、激动剂组和桔梗皂苷D+激动剂组。桔梗皂苷D组细胞加入桔梗皂苷D 18 μmol/L培养24 h,激动剂组细胞加入重组人TGF-β 20 ng/mL刺激24 h,桔梗皂苷D组+激动剂组细胞先加入重组人TGF-β 20 ng/mL刺激24 h后,再加入桔梗皂苷D培养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及蛋白印迹法检测TGF-β1、p-smad2/3、上皮钙粘蛋白(E-cad)和神经钙粘蛋白(N-cad)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桔梗皂苷D组细胞存活率及TGF-β1、p-smad2/3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激动剂组TGF-β1、p-smad2/3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桔梗皂苷组比较,桔梗皂苷D+激动剂组细胞存活率及TGF-β1、p-smad2/3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桔梗皂苷D+激动剂组细胞存活率及TGF-β1、p-smad2/3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桔梗皂苷D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2/3信号通路调控上皮间质转化降低人子宫内膜癌Ishiwaka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 脱细胞人羊膜支架材料对羊膜源性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2022(5):639-643.

      摘要 (23) HTML (0) PDF 1.35 M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脱细胞人羊膜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羊膜源性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利用38~40周孕妇剖宫产术后的羊膜,洗净后用物理及酶消化的方法清除羊膜细胞成分,得到脱细胞人羊膜支架材料,并制备了不同浓度的包被培养皿。剥离剖宫产后的羊膜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中分离干细胞,并在包被培养皿上探讨细胞增殖活性,与其他生物材料包被培养皿做比较。结果 羊膜源性干细胞在脱细胞人羊膜支架材料的包被培养皿上增殖速度明显增强,且与包被浓度明显相关。与常用的支架材料相比其对干细胞增殖效果更强,差异显著。结论 脱细胞人羊膜支架材料有望成为干细胞研究与再生医疗领域中的新型生物材料。

    • 子宫平滑肌肉瘤组织EphA2/EphrinA1表达及沉默EphA2对肿瘤细胞生长与RelA/p65磷酸化的影响

      2022, 34(5):644-651.

      摘要 (35) HTML (0) PDF 2.45 M (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生促红素肝细胞受体A2(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在子宫平滑肌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沉默EphA2探究其对肿瘤细胞生长及RelA/p65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以重庆市中医院2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子宫平滑肌肉瘤与瘤旁组织中EphA2、EphrinA1mRNA表达;通过脂质体介导法将EphA2-siRNA转染至SK-UT-1细胞以沉默EphA2表达,同时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正常组、转染NC-siRNA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NC-siRNA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phA2表达,以确定转染效率;CCK-8法、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迁移与侵袭;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p65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elA/p65磷酸化位点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子宫平滑肌肉瘤组织中EphA2、EphrinA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phA2-siRNA组细胞在转染24、48及72 h后的增殖活性下降,细胞迁移与侵袭数目均减少,TUNEL阳性染色细胞率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p65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同时,p53蛋白表达升高,RelA/p65 Ser536和RelA/p65 Ser276磷酸化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hA2与EphrinA1在子宫平滑肌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靶向沉默EphA2表达可抑制子宫平滑肌肉瘤细胞增殖与转移,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RelA/p65的 Ser536和Ser276位点磷酸化。

    • circ0000781通过吸附miR-21-5p调控BTG2表达抑制骨肉瘤增殖和侵袭的机制

      2022, 34(5):652-657.

      摘要 (35) HTML (0) PDF 1.51 M (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irc0000781通过吸附miR-21-5p调控BTG2表达在骨肉瘤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为骨肉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骨肉瘤细胞中BTG2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生物学数据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证实BTG2与miR-21-5p、miR-21-5p与circ0000781靶向结合。结果 BTG2在骨肉瘤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BTG2可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miR-21-5p可靶向结合BTG2并负调控BTG2表达,circ0000781可靶向结合miR-21-5p并下调miR-21-5p的表达,过表达circ0000781可上调BTG2表达。结论 BTG2在骨肉瘤中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circ0000781通过吸附miR-21-5p上调BTG2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

    • 氯胺酮与七氟醚诱导老龄小鼠POCD的病理机制比较

      2022, 34(5):658-664.

      摘要 (30) HTML (0) PDF 2.52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氯胺酮与七氟醚诱导老龄小鼠POCD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36只12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与七氟醚组,以200 mg/kg的氯胺酮和3%七氟醚麻醉小鼠,维持6 h。麻醉前后以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与记忆能力。取小鼠脑组织,采用长时程电位测试记录海马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通过高尔基染色检测海马区神经元突触状态,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中Aβ沉积,最后以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MDA受体与凋亡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游泳速率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氯胺酮与七氟醚都造成了小鼠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第Ⅰ象限停留时间增加。氯胺酮组小鼠Morris水迷宫各项指标优于七氟醚组。病理检测显示,虽然氯胺酮与七氟醚都造成了小鼠LTP抑制,突触中树突棘密度和长度减少,Aβ沉积增加,但七氟醚组小鼠海马区LTP水平与树突棘状态明显劣于氯胺酮组,且Aβ沉积增加。氯胺酮与七氟醚都明显抑制了NMDAR表达,且Caspase-3信号通路被明显激活。氯胺酮对NMDAR抑制作用明显高于七氟醚,且相比于七氟醚组,氯胺酮组小鼠bcl-2表达更高。结论 相比于七氟醚,氯胺酮对老龄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其生理机制涉及NMDAR受体的抑制,部分抑制了Aβ沉积,升高了LTP水平。

    • NGF、TrkA及c-Met表达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作用

      2022, 34(5):665-670+674.

      摘要 (43) HTML (0) PDF 1.69 M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NGF、TrkA及c-Met表达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病情评估、预后预测的作用。方法 收集岳池县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15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将卵巢癌患者作为癌组织组,将对侧正常卵巢组织作为正常组织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组织中NGF、TrkA及c-Met指标,比较各组组织中NGF、TrkA及c-Met表达情况;分析NGF、TrkA及c-Met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各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统计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情况,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NGF、TrkA及c-Met表达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NGF、TrkA及c-Met表达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癌组织组NGF、TrkA及c-Met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中NGF、TrkA及c-Met表达与年龄、组织分化类型、腹腔积液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115例患者经两年随访后显示,两年生存率为35.65%(41/115)。生存分析显示NGF、TrkA及c-Met表达阴性者生存期较阳性表达者长(P<0.05)。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转移、NGF、TrkA及c-Met阳性为影响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GF、TrkA及c-Met及三者联合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851、0.808、0.946,各指标曲线下面积以联合检测最大。结论 NGF、TrkA及c-Met与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监测该水平对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 硫氧还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2022, 34(5):671-674.

      摘要 (13) HTML (0) PDF 1.51 M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硫氧还蛋白(Trx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3对宫颈癌和癌旁组织中,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rx1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在3对宫颈癌和癌旁组织中,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SND1分子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宫颈癌组织中Trx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亚细胞定位;用免疫荧光(IF)实验检测蛋白Trx1和HLA-DR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及通过不同的荧光标记后分析两种蛋白的荧光共定位情况。结果 Trx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SND1分子在宫颈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免疫组化显示Trx1在主要定位于宫颈癌细胞的细胞质中并且表达显著增加;细胞内绿色荧光标记的Trx1和红色荧光标记的HLA-DR在荧光显微镜下存在共定位现象(均P<0.05)。结论 Trx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且与HLA-DR共定位于细胞质中。

    • TRIM31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通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

      2022, 34(5):675-680.

      摘要 (11) HTML (0) PDF 1.65 M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结构域蛋白31(TRIM3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SAH模型组(SAH组)、阴性对照慢病毒干预组(Lv-NC组)和TRIM31过表达慢病毒干预组(Lv-TRIM31组),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备SAH大鼠模型,并于造模前24 h经侧脑室注射慢病毒进行干预。造模后24 h,采用改良Garcia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和IL-18表达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RIM31、NLRP3、ASC和Caspase-1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A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01),脑组织含水量、海马神经元凋亡率、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以及NLRP3、ASC和Caspase-1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而TRIM3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SAH组比较,Lv-TRIM31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01),脑组织含水量、海马神经元凋亡率、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以及NLRP3、ASC和Caspase-1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TRIM3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1),而Lv-NC组以上各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过表达TRIM31可减轻SAH大鼠早期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通路有关。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盆腔炎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2, 34(5):681-687.

      摘要 (23) HTML (0) PDF 1.50 M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外泌体(Exosomes)对盆腔炎(PI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全骨髓粘附法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正常SD大鼠的骨髓组织中的BMSCs。采用ExoQuick试剂法从BMSCs上清液中分离提纯Exosomes。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左氧氟沙星组、对照组、空白组和假手术组6组,每组10只。对各组大鼠进行子宫组织HE染色,外周血白细胞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检测,氧化应激状态评估。结果 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成功提取了BMSCs源性Exosomes。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HE染色显示炎症反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治疗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中心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较模型组出现降低;且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和 IL-8的浓度水平值也均较模型组出现降低(P<0.05)。氧化应激指标检测显示治疗组大鼠SOD和T-AOC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出现升高,而MDA表达水平则降低(P<0.05)。治疗组大鼠除中心粒细胞数和血清IL-1β浓度水平值要高于左氧氟沙星组,其余外周血白细胞、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SCs源性Exosomes对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 姜黄素通过调控Notch1通路对人子宫内膜癌ISH细胞株孕激素治疗敏感性的影响

      2022, 34(5):688-693.

      摘要 (28) HTML (0) PDF 1.32 M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是否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通路逆转人子宫内膜癌ISH细胞株孕激素治疗耐药性。方法 醋酸甲羟孕酮(MPA)浓度递增及长期持续作用,建立人子宫内膜癌孕激素耐药细胞株ISH/MPA,MTS法检测细胞耐药指数,绘制ISH/MPA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不同浓度姜黄素(0、7.5、15、30、60 μmol/L)处理ISH/MP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ISH/MPA细胞分为ISH/MPA组、姜黄素组、激动剂组、激动剂+姜黄素组,姜黄素组加入30 μmol/L姜黄素、激动剂组加入2 μmol/L NSC 22423、激动剂+姜黄素组加入30 μmol/L姜黄素和2 μmol/L NSC 22423,ISH/MPA组细胞不做处理,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结果 ISH/MPA细胞耐药指数随MPA浓度增加而升高,且MPA浓度为10 μmol/L时,ISH和ISH/MPA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生长曲线基本一致。不同浓度姜黄素均降低ISH/MPA细胞存活率,且随姜黄素浓度增加而升高(P<0.05)。与ISH/MPA组比较,姜黄素组细胞凋亡率升高,Notch1、Jagged1和Hes-1蛋白表达降低,激动剂组细胞凋亡率降低,Notch1、Jagged1和Hes-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姜黄素组比较,激动剂+姜黄素组细胞凋亡率降低,Notch1、Jagged1和Hes-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激动剂+姜黄素组细胞凋亡率升高,Notch1、Jagged1和Hes-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姜黄素提高ISH细胞对MPA的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患儿随访3年变应原谱变化特征

      2022, 34(5):694-698.

      摘要 (21) HTML (0) PDF 1.10 M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患儿随访3年后的变应原谱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7月~2017年10月〖JP〗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腺样体肥大伴鼻炎的患儿,观察随访至2021年3月。记录基线及随访时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结果,以及腺样体大小、改良Lund-Kennedy(MLK)鼻内镜评分结果。结果 共纳入36例诊断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的患儿,9例(25%)为女性,27例(75%)为男性,平均年龄(7.8±2.5)岁,27例(75%)患儿合并变应性鼻炎。基线及随访3年后霉菌均为最主要的变应原,3年后合并尘螨过敏的患儿比例较入组时有下降趋势(37% vs24%,P=0.28),蒿sIgE水平有上升趋势[4.2 (1.7-23.2) vs9.3 (2.8-88.5) KU/L,P=0.35]。分层分析发现在6岁以上患儿中屋尘螨sIgE水平较前明显下降[1.8 (1.2-2.6)KU/L vs0.1 (0.0-0.7) KU/L,P<0.05]。患儿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腺样体较前明显缩小,MLK鼻内镜评分较前显著下降(6.6±0.9 vs4.3±1.6,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患儿中霉菌为最主要的变应原,3年后随访尘螨过敏比例呈下降趋势。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患儿腺样体大小及MLK评分均有显著下降。

    •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 34(5):699-704.

      摘要 (29) HTML (0) PDF 1.07 M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初诊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及该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初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包括结核性脑膜脑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儿94例,结核性脑膜炎80例(85.1%),结核性脑膜脑炎14例(14.9%)。其中确诊病例1例(1.1%),高度疑似病例76例(80.8%),疑似病例17例(18.1%)。TBM的第Ⅰ期、Ⅱ期、Ⅲ期的病例分别为28例(298%)、32例(34.0%)、34例(36.2%)。根据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PCPC)进行评分后,预后良好(PCPC评分≤3分)的病例为59例(62.8%),预后不良(PCPC评分>3分)的病例为35例(37.2%),其中死亡病例为3例(3.2%),均来自于TBM的第Ⅲ期。单因素分析显示抽搐、意识改变、外周神经功能受损、脑膜刺激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颅神经损害、脑脊液糖含量下降、脑积水、合并颅外结核、入院时GCS评分低、入院时TBM的分期晚与患儿预后不良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BM的第Ⅲ期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TBM预后不良的比例较高,采用新型检验技术及对合并颅外结核患者积极进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怀疑诊断为TBM且病情进展快的儿童积极进行经验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早期治疗。TBM的第Ⅲ期为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疾病预后。

    • 自发性早产孕妇孕晚期血浆中P-LAP与IL-6水平的变化分析

      2022, 34(5):705-709.

      摘要 (37) HTML (0) PDF 1.07 M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自发性早产孕妇孕晚期血浆中胎盘亮氨酸氨肽酶(P-LAP)与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26例自发性早产孕妇作为自发性早产组,同期选取本院126例健康足月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均于孕晚期对其进行血浆中P-LAP与IL-6水平检测,观察检测结果,分析血浆中P-LAP与IL-6水平变化在自发性早产孕妇中的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自发性早产组28~32周、33~37周血浆P-LAP水平更低、IL-6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性早产组33~37周P-LAP水平、IL-6水平与28~32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伴SC自发性早产组28~32周、33~37周相比,伴有绒毛羊膜炎(SC)自发性早产组P-LAP水平更低,IL-6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发现,自发性早产孕妇血浆P-LAP与IL-6呈负相关(r=-0.312,P<0.05);经分析发现,P-LAP检测发现98例存在异常,IL-6检测发现97例存在异常,联合检测发现122例存在异常,联合检测异常发现人数更多;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96.83%)、特异度(9444%)、准确度(95.63%)显著高于单项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自发性早产孕妇孕晚期加强P-LAP与IL-6水平联合检测,对预测早产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临床医师依据检测结果及时施以针对性方案干预,保障孕妇足月生产,提升母婴生存质量。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春发育前女童外阴阴道炎的效果评价

      2022, 34(5):710-714.

      摘要 (34) HTML (0) PDF 1.04 M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春发育前女童外阴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中 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儿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妇科门诊2020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首次就诊为外阴阴道炎的青春发育前女童98例为研究对象,以2: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口服加坐浴的综合疗法)与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和疾病痊愈率、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81.82%)、复发率(16.67%)与对照组痊愈率(87.50%)、复发率(1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对青春发育前女童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疗效不劣于传统的口服抗生素,可推广应用于排除了阴道异物、蛲虫等特异性阴道炎的儿童。

    • 晚期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2022, 34(5):715-718+723.

      摘要 (49) HTML (0) PDF 1.08 M (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生率、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晚期早产儿的临床救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247例早产儿RDS,按不同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 171例和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 76例。分别对两组中RDS患儿的孕母高危因素、分娩方式、以及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合并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晚期早产儿RDS以孕母妊娠糖尿病、宫内感染所致,且出生体重较大,以急诊剖宫产(71%)娩出为主,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RDS发生时间晚,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组,且PS和nCPAP治疗效果均较早期早产儿组差(P<0.05),重复应用PS和机械通气比例显著增加;并发肺动脉高压、气胸和持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RDS的发病率仍以早期早产儿为主,但晚期早产儿RDS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晚期早产儿RDS病情复杂,应用PS效果差,急性并发症重,尽早机械通气并及时多次使用PS,利于病情控制,综合性支持治疗策略可提高晚期早产儿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 学龄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2, 34(5):719-723.

      摘要 (15) HTML (0) PDF 1.15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TB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学龄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儿245例,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189例与预后不良组5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诉、受伤机制、入院儿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Rotterdam CT评分、是否脑干损伤、是否合并伤、是否感染、有无并发症、首次血清钙与白蛋白、凝血功能是否异常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损伤、入院GCS、并发症、首次血清钙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客观全面的评估学龄前TBI患儿的临床症状十分重要,TBI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有效交代病情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 石家庄地区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致病因素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2022, 34(5):724-728.

      摘要 (10) HTML (0) PDF 1.05 M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石家庄地区2019年9月~2020年9月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作为胃炎组,另从该地区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学龄期儿童中随机抽取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营养指标、一般资料、卫生习惯、家庭情况、饮食习惯、病史、心理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结果 胃炎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锌、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经常洗手、专用餐具、啃玩具或手指、口嚼食物喂养、饮用生水、家庭经济状况、喜吃零食、爱吃蔬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学历、家庭成员、爱吃水果、爱吃肉食、Hp感染、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护人学历、家庭成员、爱吃水果、Hp感染、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会影响患儿营养状况,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应积极预防。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包括监护人学历、家庭成员、爱吃水果、Hp感染、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等,可为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防提供参考。

    • 内毒素吸附治疗腹腔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022, 34(5):729-734.

      摘要 (3) HTML (0) PDF 1.28 M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与只使用脓毒症常规治疗相比,使用常规治疗联合内毒素吸附治疗腹腔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5家医院的腹腔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1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联合内毒素吸附治疗的试验组8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11例。以治疗后第3天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变化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评价治疗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的变化以及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患者28天死亡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OF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降低的更明显,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SOFA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28天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腹腔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中,内毒素吸附治疗联合常规治疗相较于常规治疗,有降低患者SOFA评分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来验证内毒素吸附治疗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 HIE患儿血清tau蛋白、ACTA及尿酸表达与其病情、神经发育预后的关系

      2022, 34(5):735-738+743.

      摘要 (10) HTML (0) PDF 1.15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tau蛋白、外源性激活素A(ACTA)及尿酸(UA)表达与其病情、神经发育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108例HI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的新生儿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au蛋白、ACTA及UA水平;对比不同病情、不同神经发育预后[采用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评估]HIE患儿tau蛋白、ACTA及UA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上述因子水平对HIE患儿神经发育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tau蛋白、ACTA及U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不同病情HIE患儿tau蛋白、ACTA及UA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P>0.05);108例HIE患儿中,神经发育预后良好84例(77.78%),神经发育预后不良24例(22.22%),神经发育预后良好组tau蛋白、ACTA及UA水平明显低于神经发育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u蛋白、ACTA及UA水平对HIE患儿神经发育预后不良具有高预测价值,其中以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45;单项检测中以tau蛋白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658。结论 HIE患儿血清tau蛋白、ACTA及UA呈高表达,可能与HIE患儿病情、神经发育预后密切相关,检测上述因子水平有助于评估患儿神经发育预后。

    • C臂CT技术在肾上腺静脉采血中的初步应用

      2022, 34(5):739-743.

      摘要 (12) HTML (0) PDF 1.36 M (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C臂CT技术在辅助肾上腺静脉采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并行肾上腺静脉采血(AVS)的患者,将其分为传统组17例与观察组21例。传统组操作流程:插管右侧肾上腺静脉,造影确定导管在位后采血,再行左侧AVS,最后行下腔静脉采血。观察组AVS操作流程:插管右侧肾上腺静脉,造影确定导管可能在位,行C臂CT扫描进一步明确导管在位后采血,再行左侧AVS,最后行下腔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射线剂量、操作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人口学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右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为58.82%,左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为88.23%;观察组右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为95.24%,左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右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射线剂量、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臂CT技术能显著提高右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成功率,而且未增加造影剂用量、射线剂量、手术操作时间,在AVS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儿童紫癜性肾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和尿微量清蛋白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2022, 34(5):744-747.

      摘要 (8) HTML (0) PDF 1.16 M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和尿微量清蛋白(mA1b)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肾脏病理分级分为≤Ⅱa级组28例、Ⅱb级组31例、Ⅲa级组30例、≥Ⅲb级组23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Cyst-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mA1b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Cyst-C和mA1b与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血清Cyst-C和尿mA1b水平在各肾脏病理分级患儿中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理分级严重程度增高而上升(P<0.05);Cyst-C和mA1b与肾脏病理分级之间均呈正相关(r1=0.969,r2=0.981)。结论 随着HSPN患儿肾脏病理分级升高,血Cyst-C和尿mA1b水平也不断升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反映肾脏损伤严重程度。

    • 早期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ALT、cTnI和AMS水平的影响

      2022, 34(5):748-752.

      摘要 (11) HTML (0) PDF 1.04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血液灌流(HP)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钙蛋白I(cTnI)、淀粉酶(AMS)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AOPP患者,分为研究组61例与对照组59例。对照组在中毒6 h后予以HP治疗,研究组在中毒6 h内予以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血清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差异。结果 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ALT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cTnI、AMS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患者cTnI、AMS均较治疗前上升,且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L-6、TGF-β1、C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阿托品用量、ChE恢复正常时间、昏迷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结局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早期HP治疗AOPP对降低患者ALT、cTnI、AMS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效果显著,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对患者并发症影响不显著。

    • 乳腺癌Ki-67和CyclinD1在预测及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2022, 34(5):753-756+760.

      摘要 (13) HTML (0) PDF 1.44 M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Ki-67和CyclinD1在预测及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的60例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以Miller-Payne系统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化疗前后Ki-67、CyclinD1的表达,分析化疗前后Ki-67、CyclinD1表达的改变及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病理缓解组化疗前Ki-67的表达水平高于非病理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Ki-67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Ki-67的明显下降与病理缓解具有相关性(r=0.392,P<0.05)。病理缓解组化疗前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与非病理缓解组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与化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前CyclinD1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 Ki-67具有预测及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作用。CyclinD1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无明显关系。

    •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对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

      2022, 34(5):757-760.

      摘要 (39) HTML (0) PDF 1.03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对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矫正组间混杂因素,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用药前、用药3 d时的CRP和PC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68例患者中,120例行万古霉素治疗,148例行利奈唑胺治疗;在利奈唑胺组中,用药3 d时的CRP和PCT水平均低于用药前(P<0.05);而在万古霉素组中,用药前后的CRP和PC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同时,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混杂因素进行矫正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脓毒症患者时,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能够使CRP和PCT水平降低,起效时间短,但是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在治疗结局方面无明显差异。

    • 宫颈癌患者阴道彩超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22, 34(5):761-765.

      摘要 (36) HTML (0) PDF 1.27 M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TVCDS检查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在宫颈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7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TVCDS检查,比较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彩超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宫颈癌组不同血流信号分级患者的彩超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血流信号分级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彩超图像特征主要为宫颈前后径增大、轮廓改变,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同时可见等回声或高回声,CDFI可见病灶区有丰富血流信号;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偏大、低回声、高回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RI水平明显小于对照组,PSV和EDV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血流信号分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I与血流信号分级呈明显负相关,PSV、EDV与血流信号分级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TVCDS在检测宫颈癌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临床分期、血流信号分级相关,对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彩超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进行评估,可为临床宫颈癌的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 CT/MRI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2022, 34(5):766-769+774.

      摘要 (20) HTML (0) PDF 1.87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T、MRI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盆腔SFT的CT与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盆腔SFT均为单发,其中5例呈类圆形,1例呈椭圆形,1例呈不规则形,体积均较大,肿瘤大多为实性,均位于盆腔内腹膜外间隙、骶前区域;CT平扫表现7例瘤体密度均匀 /混杂,2例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持续性强化,并见肿瘤血管;MRI平扫表现为5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瘤体内均见肿瘤血管流空效应;7例盆腔SFT中5例良性,2例恶性,肿瘤表面及瘤内血管丰富,免疫组化CD34、CD99、CD117、Vimtin、Bcl2及Ki67阳性。结论 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对多数病例作出正确诊断。

    • 深度肌松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2022, 34(5):770-774.

      摘要 (73) HTML (0) PDF 1.09 M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肉松弛是临床麻醉的三大要素之一。中度肌松(mNMB)可满足常规手术需求,深度肌松(dNMB)能为精细复杂手术的视野绝对静止提供保障。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精细操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染性疾病中气道管理安全性需求的增加,dNMB的临床应用范围有所扩展。本文就dNMB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 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022, 34(5):775-780.

      摘要 (116) HTML (0) PDF 1.12 M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血压升高引起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近年来,血压变异性(BPV)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间的关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血压变异包含了自主神经对心血管调控的重要信息,被视为独立于血压的一项能反映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可提供关于血压水平、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等信息。因此,血压变异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本文就血压变异性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与CVD的关系及目前存在的争议等相关内容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供基础与临床研究参阅、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西部医学》编辑部     蜀ICP备18038379号-4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小天竺街75号财富国际18F-1号    邮政编码:610041
电话:028-85570072/85588403    E-mail:xbyxqk@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